乐文书屋 > 都市小说 > 带我去远方 > 第351章 文人的浪漫
“林朝阳?”

于华一开始还没反应过来,只觉得这个名字有点耳熟,然后他注意到了祝伟脸上的微妙表情,脑海中灵光一闪。

“许灵均?”

他的语气中满是讶异,难以置信的望着祝伟。

直到祝伟点了点头,确认了他的猜想,于华仍有些不敢相信。

“陶老师的丈夫是许灵均?”

祝伟看着于华一脸震惊的表情,笑呵呵的问:“你不知道?”

于华摇摇头。

“没事,这回不就知道了嘛!”

于华怎么也没想到,这么照顾自己的编辑老师的丈夫,竟然就是大名鼎鼎的作家。

许灵均的作品他可没少看,前些天他还好不容易买了一部《渡舟记》呢。

他心里一下子生出许多好奇和问题来,可又不好意思问,就静静的坐在一旁听着大家高谈阔论。

过了没一会儿,他就听张承治说道:“也不知道朝阳的大作写完了没有,真想早点一睹为快。”

往常像这么多人的聚会,李拓他们一般都是跑到林朝阳家去的。

但这段时间林朝阳一直在闭关搞创作,大家也不好意思去打扰,所以才在李拓家聚会。

“这回朝阳卯足了劲要憋个大的,估计没有两三年是写不出来的。”李拓断言道。

陈健功反驳道:“朝阳的效率可比你我高多了,我觉得两年之内肯定没问题。”

“这有什么好争的,等写出来不就知道了嘛!可惜朝阳这部小说答应了给《花城》,唉!”

祝伟叹着气,对林朝阳的小说流落到《花城》那里去充满了惋惜和遗憾。

李拓调侃道:“祝伟,你们《人民文学》想要稿子也简单啊,让玉书给朝阳来个一哭二闹,他准保乖乖交出稿子来!”

祝伟笑骂道:“就你会出馊主意!”

李拓反驳道:“那我给你出个不馊的主意。你让老王把稿费给朝阳抬到千字50块,跟《花城》的标准一样,大家都在一个起跑线上,你们《人民文学》还占着人情分,肯定能拿下。”

“你这主意还不如第一个呢!”祝伟无语道。

一旁的陈剑雨问二人:“《花城》真给朝阳开了千字50块的稿酬标准?”

“八九不离十,反正现在都这么传。我跟朝阳求证,他三缄其口,但也没否认,这还用怀疑嘛!”

李拓在文学界人脉广,放在武侠小说里就属于百晓生一流的人物,从他口中说出来的信息一般错不了。

陈剑雨不由得啧啧称奇,“千字50块啊!《花城》这手笔太大了!”

祝伟深有感触道:“谁说不是呢!随便一部长篇小说稿费就得一万块起步,搁我们《人民文学》是万万不可能的。”

“你们《人民文学》是什么江湖地位?每期销量又稳定在百万份以上,怎么可能花这么高的稿费约稿?”张承治说道。

祝伟摇摇头,“不是江湖地位和销量的问题,而是体制和风气的问题。我们杂志啊,是绝对干不出这种事的!”

“还得是人家广东的出版社敢干啊!”李拓感慨道。

在众人你一言、我一语的时候,于华已经听傻了。

千字50块的稿费?

对于这个作品尚未发表的新人作者,这简直是想都不敢想的天价稿酬。

写一千字就是50块钱,于华用自己那两篇短篇小说算了算,那就是1650块钱。

他一个月工资在27块钱,他得不吃不喝干四年多才能赚到这么多钱。

更何况人家写的还是长篇小说,祝伟说起步就是一万块钱丝毫不夸张。

那可是一万块钱啊!

于华觉得自己上一辈子班也不见得攒下那么多钱,当作家来钱可真是快!

这一瞬间,于华坚定了自己的创作理想,并将林朝阳当成了自己的榜样。

大丈夫当如是!

又过了两天,于华终于将第二篇稿子改完交给了陶玉书。

“嗯,改的很不错,慢工果然出细活。”

听着陶玉书的夸奖,于华不知为何有种打小抄被老师抓到的窘迫。

他问道:“陶老师,这么说稿子没问题了?”

陶玉书点点头,“行了。你这两篇稿子得排队,估计3月、4月能上刊。”

于华顿时喜上眉梢,虽然还得一两个月才能发表,但这可是《人民文学》啊,别说是一两个月,就是让他等一两年他都愿意。

接着陶玉书又跟于华说了一下编辑部给他定的稿酬,千字8块,两篇稿子他一共收获了264块稿费。

于华对这个稿酬标准满意的不得了,264块钱,几乎顶得上他工作一整年的工资了。

写作果然来钱快!

“改完了稿子,有什么打算?”

于华愣了一下,不知道陶玉书问这话是什么意思?

陶玉书说道:“眼看着还有七八天就过年了,你要是着急回家,我就让人给你买火车票。

好不容易来燕京一趟,要是不着急回家,也可以在这边玩几天,等二十七八再走,赶在过年之前回去。”

说到这里,陶玉书压低了声音补充了一句,“这几天给你算补助。”

然后她的声音恢复如常,问于华:“你是怎么想的?”

于华才二十多岁,婚都没结呢,正是爱玩的年纪,更何况陶玉书刚才还偷偷对他说留在燕京玩也有补助,这么好的事上哪儿去找啊?

他忙不迭的说:“那我再在燕京玩几天。”

陶玉书笑了起来,让于华有些不好意思,她说道:“那好。我让人给你定二十七的火车票,这几天你就在楼上继续住着。”

“谢谢陶老师!”于华感激道。

他越发觉得能遇上陶老师这样的编辑,简直是他的造化。

陶玉书又说道:“明天就是小年了,你一个人在燕京孤零零的。等白天玩够了,晚饭就到我们家去吃吧。”

陶玉书的邀请让于华心中再次感受到温暖和被重视,陶老师真是天底下第一号的好编辑。

翌日傍晚,于华提着礼物一路打听着来到小六部口胡同,敲门等了能有一分钟,院门才从里面打开。

给于华开门的是一位长相有几分酷似陶老师的女青年,“你就是于华吧?”

“您好,我是于华。”

“甭客气,进来吧!”

陶玉墨将于华引到院内,一路过影壁、垂花门、抄手游廊来到中院,于华不禁咋舌,这院子也太大了点吧?

他是一路沿着长安街过来的,一想到这四合院斜对面三四百米就是天安门这样的地方,于华心中就忍不住生出几分仰望来。

“于华来啦!”

于华走到院当中,就见陶玉书抱着孩子出来欢迎他,他连忙上前问了声好。

陶玉书又给他介绍了陶玉墨,然后请他进了屋。

“今天都去哪玩了?”

“早上去天安门看升旗了,然后又去了故宫,看了一天。”

“你这是在外面跑了一天啊,赶紧喝点茶暖暖身子吧。”

坐下聊了几句,于华心中好奇,一直没见到林朝阳出来。

那天在编辑部只是匆匆打了个招呼,当时于华也没有仔细端详,连林朝阳长什么样子都没什么印象了。

聊了一阵,陶玉墨来叫吃饭,陶玉书带着于华往厢房去,于华这才发现原来今天是林朝阳掌勺。

这会儿他已经准备好了食材,正在摘围裙,见于华进来,他笑容满脸的跟于华打了个招呼。

“林老师好!”

林朝阳摆了摆手,“别叫老师,咱们也没差几岁,叫我名字就行。”

于华不敢直呼林朝阳的名字,便换了个称呼,“那我叫您朝阳老师。”

林朝阳笑着摇摇头,“行了行了,别纠结称呼了,快坐吧!”

今天是小年夜,林朝阳家的晚餐不是一般的菜肴,而是在桌上摆了个脸盆大小的铜火锅,旁边还摆着一盘盘已经切好的肉,肉色鲜红中夹杂白丝,看起来应该是羊肉。

“于华喝点什么?饮料还是酒?”林朝阳问。

“我喝什么都行。”

“那就喝啤酒吧。”

晚餐开始,于华略显得有些拘谨,今天在场就他一个外人。

“别拘谨,就当自己家一样。”

林朝阳见于华实在拘谨,便找了个话题,问道:“于华是第一次吃涮羊肉吧?”

“是。”

“说起来,这涮肉的吃法你们江浙一带吃的可比我们北方早多了。”

于华好奇的看着林朝阳,等待他的高论。

“南宋时有个林洪写了本《山家清供》,是专门记录清雅饮食的笔记,其中就有一则记他冬日到武夷山拜师,在雪天得一兔子。

他师父告诉他,山间只能将兔肉薄批,用酒、酱、椒腌过后,以风炉坐上水,等水沸腾后,一人一双筷子,夹肉入汤,摆熟,以各自爱好蘸不同的汁。

他评论这种吃法不仅简便,且‘有团圆暖热之乐’。

之后五六年,他去临安的杨泳斋家拜访也见到了这种吃法,这杨泳斋是个诗人,还专门为此作诗:

浪涌晴江雪,风翻照晚霞。

江雪、浪涌都在锅里,晚霞则是肉片,林洪由此给这吃法起了个诗意的名字,叫‘播霞供’,并说明,不光是兔肉,猪羊牛肉皆可。

所以说啊,这涮肉你们南方吃的可比我们北方早多了。”

于华见林朝阳信手拈来一般讲了个典故,心中不禁佩服林朝阳的博学多才。

这时林朝阳又说道:“吃涮肉,最好还得是风雪天。白雪夺目,银装素裹,飞花散漫交错、徘徊委积中,你再看这炭火,就别具意境。

肉之红、菜之绿,风、雪、浪、霞,诗意盎然。”

于华不由得沉浸在林朝阳描绘的画面之中,竟然真就从一顿涮羊肉上体会到了无尽的诗意来。

他第一次见识到了,什么叫美食的学问!什么叫文人的浪漫!

温馨提示:方向键左右(← →)前后翻页,上下(↑ ↓)上下滚用, 回车键:返回列表

上一章|返回目录|下一章